(记者 焦玉娟 通讯员 袁红明)“这种‘打捆’招标采购模式确实效果显著,借助规模效应,不仅采购价格明显下降,招标产品的品质和服务质量也同步提升了。”7月30日,参与组织化学助剂类招标的青海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生产保障中心主任程丁山介绍说。
往年,青海油田年均签订化工产品采购合同多达上百份,涉及供应商超过40家,不仅物资采购工作量大,合规管理风险也较高。同时,小额合同占比高导致市场响应差、竞争不充分,不仅采购价格偏高,供货周期也相对较长。此外,部分供应商因产品质量管控能力较弱,售后服务水平偏低。
所谓“打捆”招标采购,即对大量或零星物资进行集中、分类、分段“打包”,实施规模化、统一化招标采购。这是今年年初以来,青海油田针对以往招标采购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提质增效的一项有效实践。截至目前,青海油田已在化学助剂类产品的招标中成功实施“打捆”采购创新模式,降低采购费用2000多万元,同比降低近30%,优于计划目标20个百分点。
“‘打捆’招标采购不只是粗放式的聚拢招标,它的核心是集约式采购、精益化管理,主要是对流程实施系统性重构和点状优化,以此实现资源高效整合、精准降低成本。”青海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副院长张含表示。
在“打捆”招标采购的创新实践中,青海油田形成了一套系统且精细的实施体系,既包含“五大”关键做法,又辅以具体场景下的创新举措,共同推动采购价格下降、产品质量提升与服务品质升级。
“五大”关键做法构建了科学的采购机制:通过合理划分标段提升单项标的物金额,以此吸引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引入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并延长合同有效期,促进服务品质持续优化;扩大物资种类覆盖面,避免零星采购以放大规模效应;提高供应商资质门槛,从源头保障售后服务水平;加大违约处理力度,维护合同权威以确保物资高效供给。
在此基础上,油田在具体操作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将同一类物资分在一个标包内,扩大规模效应;将生产用料与科研用料合并,常用料与临时料合并,提升单项标段金额,减少采购合同与供应商数量。同时,要求供应商配备现场应急库房,明确供货周期和服务响应时间等,切实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创新采购方法有效解决了市场价格波动大、招标频次多、投标人参与度低、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青海油田企管法规部市场与招标管理科科长吴栋欣喜地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