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第16届(2024年)中石油职称英语网络培训综合课程
广告

工程技术年中工作会议专题报道

   2019-08-16 IP属地 浙江中国石化374770

编者按:2019年是中油油服的“服务保障年”,工程技术各成员企业积极践行“成就甲方就是成就自己”的理念,上半年资源动用量、完成工作量和经营业绩均创近年同期最高水平,为集团公司油气生产由年初的“高起步”到年中的“硬过半”做出了突出贡献。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中油油服如何乘风破浪,实现向世界一流示范油服公司的华丽转身?我们从中油油服2019年年中会议中一探究竟。

关键词解读》》》》》

行业回暖

从国际局势看:油气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国际油价回暖,全球勘探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油服行业活跃度和工作量止跌回升。从国内形势看:油气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促使清洁能源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特别是去年以来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国内油服工作量迎来高峰。

“11639”发展战略

瞄准“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示范油服公司”一个发展目标;走“管理技术型”一条发展道路;坚持“安全清洁和谐、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人才保障、合作共赢、加强党的领导”六项原则;做好“服务保障、油气合作开发、国际业务”三篇文章;实施“市场开发、精益管理、科技创新”等九项工程。

冬季施工

冬季施工对于均衡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中油油服将出台冬季打井操作方案和支持政策,抓好长庆、青海、新疆等有条件地区的冬季施工。通过甲乙方共同努力,力争新增冬季施工队伍200支。

集约增长

从战略高度认识“怎么发展”的问题,优化资源总量、存量和增量间的关系,让闲置的得到盘活和共享,让低效的得到转移和处置,让紧缺的得到补充和升级,在解放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

四个转变

服务方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贴近”转变,积极开展技术需求分析,主动为油气田企业排忧解难。价值实现从“追求自身价值”向“以超值服务提升自身价值”转变,依靠优质服务赢得更多工作量。技术追求从“被动跟随国际油服公司”向“主动适应能源发展趋势”转变,梳理“卡脖子”技术,制定攻关路线图,加快打造物探、钻井、压裂三把“利剑”。攻关模式由“低效分散”向“高效集中”转变,强化统一组织,逐步成立钻机、钻头、动力钻具等技术研发中心,打造设备、工具、材料库。

补齐“四个短板”

补齐高端装备短板,系统组织更新和升级,50型以上钻机力争全部配套高压泥浆泵和循环管汇。补齐尖端工具短板,重点突破旋转导向、高温高压随钻仪器、多维成像测井系统。补齐核心助剂短板,完善高性能水基钻井液、油基钻井液、完井液和压裂液体系。补齐顶级软件短板,完善新一代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平台,将RTOC升级成为实时交互、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各级共享、实用有效、各层满意的强大共享平台,打造钻井KeepDrilling、物探GeoEast、测井FIlog三大核心软件。

加大机制创新力度

持续完善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经营管理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集约增长的整体调控机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激励约束机制。近期重点抓好工资总额分配,积极开展高端人才引进、“一人一策”协议工资试点;落实激发科研机构和人才动力活力的政策措施,细化科学技术奖和成果创效奖励,探索项目收益分红激励。

油田技术服务保障如何再上新水平?

——对中国石油工程技术业务当前发展的思考

记者 周问雪 薛晶文

8月初的大港油田,夏雨阵阵,万物并秀,蕴藏着秋日收获的喜悦。中国石油工程技术业务暨中油油服2019年年中工作会在这里召开。

今年年初,集团公司油气生产目标“高起步”,预计深井钻机和压裂车严重短缺。面对巨大压力,上半年中油油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钻机总量同比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尺数完成年度任务60%,同比提升8%,压裂段数同比增长25%,实现了任务“硬过半”,增储上产硕果累累。

“硬过半”的背后,工程技术业务经历了哪些新变化?如何让局部变化转为整体变革,推动服务保障实现整体跨越提升?这既是本次会议热议的问题,也是工程技术业务实现转型发展需要面对的必答题。

“上规模”到“提质量”

提速增效获历史性突破

2019年是中国石油增储上产的关键之年。勘探开发工作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次大幅增长。而相比去年,今年更显著的特点是,工作量增长主要不是来自井口数量的增多,而是结构变化加快,深井、水平井、高难度井占比迅速上升。

据了解,今年上游计划钻井数量比去年增长4%,但是计划进尺数却增长11%。这背后是深井数量大涨60%,水平井数量增加了1倍。在塔里木、新疆、西南等重点上产地区,“超深、超陡、超厚、超窄”等世界级工程难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跟上勘探开发对象的快速变化,担起服务保障的重任。“去年油服业务使出浑身解数,历经一次次鏖战。今年我们要使出洪荒之力,闯过一道道难关。”中油油服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工程技术分公司总经理秦永和在会上表示。

然而怎么应对工作量大涨?这两年,一场场硬仗下来,油服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要走集约化增长、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控制钻机队伍规模和资产总量,把眼光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率上。

中油油服保持定力,紧紧围绕“服务保障年”主线,精准施策,打出一系列服务保障组合拳,抓科技、强管理、提速度、创效益,加强沟通协调,明确主攻目标,优化生产组织,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完成工作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资源配置能力跃上新台阶,保障了资源需求。加强与油气田沟通协调,摸准靠实市场需求,全方位、多角度挖潜增效,完成市场资源战略性调整,共动用内外钻井队1600多支、压裂队120支,通过冬季施工、优化组织模式、统筹重大装备管理、强化总包外包管理、全方位持续提速提效等措施,释放钻机350多部、压裂车250部,既满足了整体资源需求,也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工程提速成绩斐然,从单点“打样”创指标逐渐向全面大提速发展。实施“钻井630示范工程”,压裂“九提九改”,打造提速标杆队、全面开展劳动竞赛、加大激励力度等措施,打出了一批先进指标,创造了一批新纪录。上半年,建井周期同比缩短6%,单队平均年进尺同比增长11.3%,常规和工厂化压裂分别提速18%和34%。

“四化”建设效果初显,为整体效率提升、实现本质安全奠定基础。标准化设计加快了设备更新改造,一代自动化钻机、2500型压裂车等新装备投用大大增强了保障能力;专业化服务实现了作业模式变革,实现了人力和装备资源的高效利用,组建拆搬安服务队和备压队各20支,作业效率同比提高10%以上。

“见树木”到“见森林”

找准发力方向推动转型升级

会议第一天召开“四化”示范工程专题推进会,170名代表冒雨参观渤海钻探“四化”示范工程建设现场。一片片井场新貌,一批批先进的指标纪录,一个个少井高产的经典案例,一款款适用的技术装备……这是看得见的变化,更是实实在在的变革。

“既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这是今年会议上频频提起的一句话,也是与会代表倍感紧迫的问题。

虽然目前工程技术业务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要让先进指标成为整体平均水平,让“四化”建设从个别队伍到普遍现象,让单队单机效率整体再上新水平,实现从“见树木”到“见森林”,这意味着工程技术服务保障能力要全方位整体跃升,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一些会议代表指出,目前还存在不少制约工程技术能力整体提升的问题,例如基层工程技术人员能力急需提高,现场管理标准不统一、协同性不足,一体化科研模式没有形成,装备性能无法满足水平井规模施工,统一的钻井信息系统缺乏等等。

“油服发展目前面对的最大矛盾是‘大而不强’。”秦永和在报告中指出。去年中油油服钻探企业工作量增长20%,但是营收增长不到10%,高端技术服务占比低,国内增储上产压力大,这些都需要加快业务转型发展,提升工程技术整体服务保障能力。

破解“见森林”的难题,方向在哪里?增储上产的目标,就是努力的方向。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郑新权指出,未来6年,中国石油继续保持勘探开发加快发展,稳油增气挑战多,钻井工作任务依旧很重,迫切需要在深井、水平井钻井提速上取得革命性进步。

破解“见森林”的难题,核心是什么?走管理技术型道路,实现集约化增长,就是关键核心。工程技术需要着眼当前,科学确定增量,更要立足长远,长抓精益管理,依靠盘活存量提效益,集约利用生产要素,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实现更少投入、更多产出、更优指标的高质量发展。

破解“见森林”的难题,条件有哪些?外部行业回暖,内部勇担使命,就是有利条件。国内外市场工作量持续增长,油气田企业与中油油服一体化协作更加紧密,齐力同心打赢勘探开发进攻战的高度共识,一体化推进海外油气业务高效发展的战略协同,上游提速提效得到政策全力支持,中油油服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一年来,油服上下一心,合力攻坚,树立了一批标杆指标和队伍,种下的“树木”深深扎下了根,为大面积复制、移植后的开花结果,为下一步“见森林”打了样、播了种。

“增动力”到“激活力”

将资源总量打造成为新优势

中国石油重点区域增储上产已经进入高峰期,未来几年工程技术服务保障任务艰巨。这一方面需要工程技术业务增强动力,加快节奏,更加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理性应对,优化资源总量、存量和增量间的关系,激发各类生产要素价值创造活力。

让存量资源的潜力发挥出来。中油油服将持之以恒抓工程提速,千方百计把平均指标提上去。今年将培育40支钻井提速标杆队,打出30口指标井,推广深井钻完井、“一趟钻”及工厂化作业等先进技术,加快“四化”建设,带动钻井整体再提速5%、深井再提速10%,实现队年均进尺增长10%。

让增量资源的优势补充进来。一方面投资持续向自动化深井钻机、压裂车组、连续油管等紧缺装备倾斜,带动资源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继续加大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补齐技术和装备短板,加快打造物探、钻井、压裂三把“利剑”以及钻井KeepDrilling、物探GeoEast、测井FIlog三大核心软件,用创新驱动引领动能转换。

让人力资源的活力迸发出来。中油油服将编制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实施全员能力提升工程,抓好三项制度改革,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培训,有增有减,提素提质,将中油油服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将员工总量劣势转化为人才总量优势。

让各类资源要素流动起来、共享起来。中油油服按照“统筹、协同、共享、高效”原则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打通跨企业的共享渠道,促进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顺畅流动,盘活闲置,调剂余缺,形成输出资源有收益、使用资源见效益的长效机制,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和效率效益优势。

会议强调,正值增储上产攻坚关口,也是对中油油服服务保障能力的全面检验。中油油服要统筹协调各类资源,持续深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各项工作上水平、见实效,当好服务保障油气勘探开发主力军。这是指引,是激励,更是期待与责任。

截至8月13日,川庆钻探长庆钻井总公司在长庆致密气区完井30口,实现进尺12.76万米,创下致密气井最短钻井周期7.79天、最高机械钻速每小时34.86米等12项最优技术指标。 秦科善 齐永茂 摄

新闻故事》》》》》

亚洲第一深井背后的“掘金者”

“轮探1井先后创下五项国内钻井新纪录,同时刷新录井、固井、测井等国内最深纪录。”8月12日谈到轮探1井,90008队党支部书记骆文生脸上流露出自豪的表情。

轮探1井是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部署在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寒武系盐下台缘丘滩带上的一口中石油重点风险预探井,于2018年6月28日开钻,历经408天,于今年7月19日完成四开进尺。

在钻探施工中,西部钻探巴州分公司成立了由技术、井控及物资等部门组成的轮探1井项目组,全方位提供保障支撑。

“90008钻井队关键设备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配套了高压泵、动力猫道、铁钻工和机械手,可以说这套设备武装到了牙齿。”巴州分公司装备科负责人介绍道。

作为亚洲陆上最深井,轮探1井的地层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施工难度极大。主要难题集中在这是一口大尺寸套管下深的四开结构井,所钻地层存在碳酸盐岩风化壳和缝隙孔洞容易造成钻井液漏失。另外还有白云岩地层,造成可钻性差,影响钻井速度……说起轮探1井的每一米钻进、每一项纪录的诞生,西部钻探轮探1井项目组组长梅峰龙都心有余悸。“每天施工都像在打仗。遇到塌漏卡和关键层位钻进时,浑身都会湿透。”

面对种种难题,项目组定期召开现场技术分析会,优化技术方案,细化节点控制,制定针对性二叠系防漏、堵漏措施,保证了蓬莱坝组和鹰山组地层的顺利施工。

而地层复杂,仅仅是面对的难题之一。随着施工进程的推进,诸如井眼垮塌、阻卡频繁等更多的难题,一项项摆在了他们面前。“但最终,我们还是成功完成了全井的钻探施工任务,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梅峰龙说。

支撑这份成功的,正是西部钻探持续完善成熟的超深井钻井技术和工艺。科学的钻井工艺、优良的钻井工具、可靠的钻井液保障体系和多方的团结协作,轮探1井在两度加深设计,从设计8500米加深为8850米,又加深到9400米,最终完钻井深8882米,实现了安全钻井,经受住了不断向地层深处钻进的挑战,圆满完成了地质勘探任务。

8882米的轮探1井作为亚洲第一深井,在超深井取芯、白云岩钻进、小井眼钻具和钻头的使用方面取得丰硕经验成果,为甲方获取了宝贵的地质资料,也为西部钻探在超深井勘探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记者黄智明 通讯员李涛)

基层案例》》》》》

1.如何缓解工作量增多、勘探难度加大和资源不足的矛盾,保障集团公司油气上产?

多措并举推进各环节提速提效

中油油服精准施策,打出“钻井630科技示范工程”“压裂9改进9提升工程”,以及补充关键装备、开展劳动竞赛、召回300名退职技术干部、成立3个重点培训中心、选树40支钻井和30支压裂提速标杆队、拿出3000万元资金重奖钻井“5开5完”和压裂350段先进队等一套组合拳,强力推进以钻井压裂为核心的各环节提速。

冬季钻井提高钻机利用率

大庆钻探每年组织160多部钻机投入冬季钻井生产,冬季平均完成钻井约2000口,进尺280万米,占全年工作量的50%。经过多年实践,持续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摸索出了一套“思想引领、统筹协调、行动超前、保障有力”的冬季钻井生产管理模式,为油田上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2.如何以科技支撑带动服务保障力的提升?

侧钻井技术助推老区增产稳产

长城钻探一直致力于攻关完善侧钻井技术,并形成了常规侧钻井、连续管侧钻井、径向水平井三项特色技术。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侧钻井473口,其中定向井436口,水平井37口。在辽河油田,应用侧钻井技术主要解决复杂断块油藏的挖潜增效问题;在长庆油田,应用侧钻井技术主要解决水淹井复产、挖掘剩余油问题;在苏里格气田,应用侧钻水平井技术解决提高井间剩余气动用问题,有效助推了老油气田挖潜增效和增产稳产。

近钻头地质导向CGDS应用形成提速模板

为助推玛湖致密油水平井、吉木萨尔页岩油水平井、南缘深层高效勘探开发,解决钻井难题,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前线工程技术支持组和准噶尔项目部,开展工程方案研究与技术支持,推动近钻头地质导向、顶驱系列技术、非平面齿PDC钻头、岩屑清除工具等现场应用,有效解决了地层波动大、轨迹调整频繁、定向效率低的问题,优质储层钻遇率、机械钻速明显提高。配套使用近钻头地质导向CGDS、低速大扭矩螺杆、高效钻头、高性能钻井液、强化钻井参数等技术, “630钻井提速示范工程”等井刷新多项纪录,形成提速技术模板。

3.如何在行业回暖的背景下依靠创新加速发展动能转换?

垂直钻井国产化应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为实现垂直钻井系统核心技术可控、性能稳定、工具系列化的目标,2016年渤海钻探公司开始立项对BH-VDT垂直钻井系统进行国产化改造。通过三年来的不断努力,公司实现了垂直钻井系统的核心技术自主化,加工制造国产化,技术服务产业化。在现场应用中,该系统的防斜打快性能优异,整体性能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部分性能处于行业领先。

市场开发管理创新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步伐

东方物探持续完善海外业务一体化管理体系,按照统一市场开发、项目运作、HSE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和后勤支持“六统一”原则,对海外业务进行集中管理,形成“国内支持国际,国际带动国内”市场开发模式,有效加快了海上勘探、处理解释、信息服务、非地震等一体化业务海外发展步伐,一体化业务海外收入2018年突破33亿元,比2015年增长43%,占到公司海外总收入的47%。

 
反对 0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